中藥商業
2017年3月,神女藥業全資子公司—重慶市發通醫藥有限公司取得藥品配送GSP認證,進入醫藥流通領域,開始了全產業鏈運營。公司的產品及客戶如下:
中藥材:
采用現代農副產品加工設備和工藝,對原料藥材進行規范化加工和專業倉儲,嚴格的質量檢測,產品綠色、安全。專門供給對藥材質量較高要求的飲片廠、中成藥廠、提取廠、保健食品廠等。
保健食品:
取用藥食2用或可用于保健品的藥材精制加工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一代保健食材和第五代保健食品。供給旅游公司、專賣店、藥店銷售。
中藥飲片:
遵照國家藥典及重慶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GMP),采用趁鮮切制工藝,將道地鮮藥材“一站式”直接加工炮制成中藥飲片,產品綠色、高效、無污染。專供等級醫院、衛生院、診所、藥店等。
茯苓

【別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藥用部位】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成份】菌核含β-茯苓聚糖約占干重93%和三萜類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羥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 葡萄糖、腺嘌呤、組氨酸、膽堿、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功能主治】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①《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②《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③《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⑤《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⑥《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吨髦蚊卦E》云,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⑧《藥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
【選方】
①治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 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②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儒門事親》)
③治水腫:白水(凈)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④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要 略》防己茯苓湯)
⑤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⑥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 湯)
⑦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百一選方》)
⑧治濕瀉:白術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原病式》獲苓湯)
⑨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 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⑩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余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 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于瓷器內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招募毥?,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 便清為度。(《局方》威喜丸)
⑾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仁齋直指方》)
⑿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證治要訣》)
⒀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德生堂經 驗方》)
⒁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⒂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滿七日。(《補缺肘后方》)
【宜忌】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馬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②《藥性論》:"忌米醋。"
③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④《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⑤《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內容建設中:敬請期待!